一份防止鍋爐超溫的技術措施
?機組啟動期間在升壓開始階段,飽和溫度在100℃以下時,升速率不得超過1.1℃/min。在汽輪機沖轉前(300℃),飽和溫度升高速率不得超過1.5℃/min。
機組冷態啟動過程中嚴格按照機組升溫曲線控制主再熱蒸汽溫度。在機組冷態啟動過程中,機組并列前的溫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.85℃/min,機組并列后的溫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.5℃/min。
? ? ? ?并網前盡量不投入過再熱汽減溫水。可以采取控制燃水比(調節儲水箱溢流量),保持較小的總風量(800-900t/h),改變二次風配置(塔型配風,燃燼風和上層二次風全關),投入高旁減溫水降低冷再溫度等措施。為降低減溫水投入,可以提高沖轉前主再熱汽溫度至400℃,并網前主再熱汽溫度不超過455℃。并網后,可少量投入一級減溫水調整主汽溫度,保證減溫器后過熱度20℃。;100MW負荷以下,盡量少投用三級減溫水;300MW負荷以下,禁止投入再熱汽減溫水。以減少高溫過熱器和高溫再熱器管壁溫度的變化率。
? ? ? ?正常運行應保持過、再熱汽溫均在額定值-10℃~+5℃范圍內,且過熱器、再熱器兩側出口的汽溫差分別小于5℃和10℃。
? ? ? 應控制主汽、再熱汽溫度之差應保持±28℃以內,主汽溫度高于再熱汽溫最大不超過42℃。啟動與低負荷時,允許再熱汽溫低于主汽溫度偏差83℃。
? ? ? ?正常運行時,過熱汽溫可用煤水比做粗調,I、II級減溫水做細調。以分離器出口溫度(中間點溫度)來反應煤水比。保證一級減溫水出口溫度在430℃左右變化,二級減溫水出口溫度在513℃左右變化。
? ? ? ?再熱汽溫正常用煙氣擋板的開度來控制,保證再熱汽側煙氣擋板開度在10%-100%之間變化,保證過熱器、再熱器檔板開度代數和不得小于100%。當再熱器出口溫度超過額定值時,再熱器事故噴水投入參與汽溫控制,正常運行中要盡量避免采用事故噴水進行汽溫調整,以免降低機組循環效率。
? ? ? 機組運行中正常升、降負荷速率不超過7MW/min,在198MW~630MW負荷區間內升、降負荷要維持屏式過熱器、高溫過熱器、再熱器出口蒸汽溫度穩定,如由于升降負荷的擾動造成上述溫度的波動大,要適當降低機組的升、降負荷速率或暫停升降負荷,待汽溫穩定后繼續進行負荷變動操作。
? ? ? ?加強受熱面金屬管壁溫度的監視,出現金屬管壁溫度報警應立即降低蒸汽溫度運行,若降低溫度運行后金屬溫度還是超限,應降低機組負荷直至報警消除。
? ? ? ?控制過熱器出口蒸汽溫度兩側偏差不超過10℃,屏式過熱器出口蒸汽溫度兩側偏差不超過15℃,再熱器出口蒸汽溫度兩側偏差不超過15℃,并且運行中按照溫度最高點控制蒸汽溫度。
? ? ? ?為防止爐膛熱工況擾動造成受熱面超溫,正常運行中一、二、三級減溫水應處于可調整的中間位置,再熱器事故減溫水應處于備用狀態。嚴禁采取大幅調節過熱汽溫度的方法控制再熱汽溫度。
? ? ? ?根據運行工況的變化,分析引起蒸汽溫度變化的趨勢,盡量使調整工作恰當地做在蒸汽溫度變化之前。要特別注意對過熱器、再熱器中間各段蒸汽溫度的監視。
? ? ? ?過熱蒸汽溫度的調整,通過合理的燃料與給水比例的控制作為基本調節,噴水減溫作為輔助調節。在運行中應控制中間點溫度,盡量減少減溫水的投用量。
? ? ? ?從煙氣側調整汽溫時,應對燃燒工況認真分析,找出有效的調整手段,調整時不能破壞爐內正常的燃燒工況,同時應注意爐內各受熱面的換熱工況變化,及時進行調整。
? ? ? ?運行中主再蒸汽溫度急劇上升,噴水減溫、降低風量及改變煙氣擋板開度均無法恢復至正常范圍時,應采用改變鍋爐水煤比,降低鍋爐燃料量,調整機組負荷等方法降汽溫。但此時須密切監視鍋爐燃燒工況并查明汽溫升高原因。
? ? ? ?嚴格執行制粉系統故障技術措施,制粉系統故障后,必須將穩定參數放在第一位置,只有在各項參數穩定后,才可啟動備用制粉系統,逐漸恢復機組負荷。
? ? ? 在RB發生時,若因自動調節不良,參數呈現發散趨勢,如煤水比嚴重失調。受熱面嚴重超溫。一次風壓波動大等情況。必須手動干預時,要綜合考慮解除單體自動對協調或機跟隨控制的影響,避免造成事故擴大。
? ? ? ?嚴格執行低負荷穩燃技術措施,機組快速降負荷至機組深調,提前提高滑壓偏置,確保主汽壓力不得低于13MPa,避免發生水動力不足現象。